2016年中国对外贸易500强企业研究报告
外贸做大做强,关键在企业,核心也在企业。压力和挑战之下,我国一批外贸企业逆风飞扬,提升创新能力,改革生产方式,打造先进的商业模式,致力于生产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品,引领中国走向贸易强国。
一、外贸500强企业总体情况概述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把当年进出口增长目标设定在6%左右,但去年外贸进出口实际负增长,是政府工作报告量化指标中唯一未落实的一项。世界经济形势的复杂严峻程度远超预期,是外贸进出口未达预期目标的重要原因。
在这一背景下,外贸500强企业的总体表现好于我国整体外贸形势,尤其是在进口方面,企业规模化的加大和集中度的增强推动进口额创过去三年来最高。
(一)外贸500强企业进出口情况
2015年,中国对外贸易500强企业进出口总额达13449.06 亿美元,较2014年下滑1.31%,但高于2013年13179.68亿美元的总值。2015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同比下跌8.00%,而外贸500强企业的总体表现好于我国整体外贸形势。
图1-1:2010-2015年中国外贸500强企业进出口数据
数据来源: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统计学会,新华丝路数据库
此外,在2010年到2015年之间,长江经济带外贸500强企业的数量和进出口规模整体呈上升趋势。此间,除江、浙、沪外的长江中上游七省区入围外贸500强企业名单的进出口企业数量翻了一番,进出口额增长2倍以上,显示出长江中上游地区大型外贸企业的快速增长和飞速发展。
随着我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进一步推进,海陆双向开放的条件日渐成熟,长江经济带地区的外贸企业还将展现出更大的发展潜力。
在出口方面,外贸500强企业2015年的出口总额达5931.78亿美元,同比下降5.64%,是近5年来出口降幅最大的一年。2015年,我国对外贸易出口总额同比下降2.82%,而外贸500强企业的出口跌幅是全国跌幅的2倍,表明我国外贸500强企业对我国出口的拉动力弱于其对进口的拉动力,我国出口的企业集中度弱于进口。
图1-2:2010-2015年中国外贸500强企业出口数据
数据来源: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统计学会,新华丝路数据库
在进口方面,外贸500强企业2015年的进口总额为7517.28亿美元,逆势上升1.16%,进口额为过去三年来最高,且远好于我国对外贸易进口总额同比下跌14.2%的境况。这主要归功于我国外贸行业在进口方面企业规模化的加大和集中度的增强。
图1-3:2010-2015年中国外贸500强企业进口数据
数据来源: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统计学会,新华丝路数据库
(二)外贸500强企业最值变化
过去六年,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稳居我国外贸500强企业名单榜首。该企业创造的全国外贸500强进出口的最高值为2014年的1239.91亿美元。2015年,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进出口额为710.20亿美元,同比下跌42.72%。其中,进口额为65.71亿美元,同比减少27.27%;出口额为644.49亿美元,同比下降43.94%。
数据显示,2015年,国际原油价格同比下降46.1%。分析认为,中石化作为能源资源型龙头企业,外需疲软和油价暴跌是导致其进出口额特别是进口额骤降的主要因素。
图 1-4:2010-2015年中国外贸500强榜首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统计学会,新华丝路数据库
过去六年,中国外贸500强企业的入围门槛基本稳定在5.84亿-7.63亿美元的区间内。2015年,中国外贸500强企业进出口额的入围最小值为6.90亿美元,比2014年的最高值下降9.59%,但比2010年的5.84亿美元上升18.15%。
图1-5:2010-2015年中国外贸500强入榜门槛变化
数据来源: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统计学会,新华丝路数据库
二、外贸500强企业对全国贸易的贡献
多年来,外贸500强企业在我国的对外贸易中一直起着“压舱石”的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外贸500强企业出口额占全国外贸出口的份额降至六年新低,值得警惕。同时,外贸十强企业进出口额同比大幅提升表明我国外贸行业进一步向大型龙头企业集中,产业集中度明显加强。
(一)外贸500强企业的整体贡献
多年来,外贸500强企业进出口额对我国外贸总额的贡献率始终保持在30%以上的水平,在我国的对外贸易中起着“压舱石”的作用。2015年,我国外贸500强企业进出口额占我国外贸总额的份额为33.97%,比2014年的占比高2.3个百分点。
其中,外贸500强企业出口额占全国外贸出口的份额为26.06%,降至六年新低。
商务部最近发布的《2015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情况》指出,2015年,中国出口商品的附加值有所提高,出口制造业在产业链的位置逐渐上升。其中,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好于总体出口,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则呈下降趋势。由于外需低迷、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低、节能减排和环保意识的加强、劳动密集型产业产能转移等因素,占据我国外贸500强企业主营业务前列的石油化工、资源和粮油企业出口优势减弱,也是导致2015年度外贸500强企业出口额占全国出口的份额持续走低的主要原因。
与此同时,外贸500强企业进口额占全国进口的份额为44.69%,为近三年最高,显示出外贸500强企业对进口增长有强力拉动作用。
商务部报告中分析称,2015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额占进口总额同比扩大,部分大宗商品进口量保持增长。从对外贸易500强企业进口额对我国进口总额贡献率上升的情况可以看出,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带来的贸易条件改善则使我国外贸龙头企业明显加大了对能源、资源和原材料的进口,而政策的引导也进一步鼓励了我国大型高科技和装备制造企业对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等产品的进口。
图2-1:2010-2015年中国外贸500强对全国贸易贡献
数据来源: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统计学会,新华丝路数据库
(二)进、出口十强企业的表现与影响
2015年,位列中国外贸500强企业前十的企业分别是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鸿富锦精密电子(郑州)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深圳富士康公司、深圳华为公司、达丰(上海)电脑有限公司、昌硕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惠州三星电子有限公司、中国中化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这十家企业2015年的进出口总额为3317.83亿美元,同比上升19.28%。与此间我国外贸500强企业进出口额同比下滑1.31%的情况相比,外贸十强企业进出口额同比大幅提升表明我国外贸行业进一步向大型龙头企业集中,产业集中度明显加强。这十家企业的出口总额为1328.89亿美元,同比增长14.70%;进口总额为1988.94亿美元,同比增长16.08%。
图2-2:2010-2015年中国外贸10强企业进出口数据
数据来源: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统计学会,新华丝路数据库
分开来看,2015年,我国进口十强企业的进口额合计为2142.35亿美元,同比上涨14.85%;占外贸500强企业进口总额的28.50%,同比扩大3.4个百分点。出口十强企业的出口额合计为1466.97亿美元,同比增长3.61%;占外贸500强企业出口总额的24.73%,同比扩大2.21个百分点。
上述数据分析显示,我国外贸在进口方面的企业集中度要高于出口,主要进口企业对我国进口的整体影响力较大。
图2-3:2010-2015年中国进、出口十强企业占外贸500强企业进、出口额比例
数据来源: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统计学会,新华丝路数据库
从外贸十强企业在外贸500强企业中的地位来看,2015年,外贸十强企业的进出口额占外贸500强企业进出口总额的24.67%,同比上升4.26个百分点。其中,十强企业的进口额占500强进口总额的比重为26.46%,同比上升3.4个百分点;出口额占500强的比重为22.40%,同比上升3.97个百分点。
以上数据表明,2015年,外贸十强企业在进出口、出口、进口方面的整体实力进一步增强,对全国外贸行业的整体影响力继续扩大,特别是在进口方面,而这与我国外贸十强企业的主营业务密切相关。
图2-4:2010-2015年我国外贸10强进出口占外贸500强进出口比例
数据来源: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统计学会,新华丝路数据库
在2015年外贸十强企业名单中,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中化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都是进口额远大于出口额的大型国有能源资源型企业。其中,中石化、中石油、中化六年来均居十强之列,中石化、中石油更是不出前三。
2015年,上述四家企业的进出口额合计为1507.08亿美元,占外贸十强企业进出口额的45.42%。其中,进口额合计为1333.20亿美元,占外贸十强企业进口总额的67.03%,占外贸500强企业进口总额的17.74%。
由此可见,国有大型能源资源型企业在我国的外贸进口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正因为如此,2015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暴跌导致了我国能源资源型主要进口企业进口额的陡降,从而成为拉低我国进口数据的主要因素之一。
另六家位列外贸十强的企业分别是:鸿富锦精密电子(郑州)有限公司、深圳富士康公司、深圳华为公司、达丰(上海)电脑有限公司、昌硕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惠州三星电子有限公司,均是以产品出口为主的科技型电子企业,也是近几年里外贸十强名单里的“常客”。
2015年,上述六家企业的进出口额为1810.76亿美元,占外贸十强进出口额的54.58%;出口额为1155.01亿美元,占外贸十强企业出口总额的86.91%,占外贸500强企业出口总额的19.47%,同时占据着出口十强的前六位。
这六家科技型电子龙头企业的出口额占外贸500强企业出口总额的比重将近1/5,显示出科技企业在出口中的重要地位,也一定程度说明我国出口制造业在产业链的位置上升、高科技企业的规模效益已经形成,并已对我国出口形成拉动作用。
三、外贸500强企业的区域分布
十三五期间,我国提出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为引领,开拓发展空间,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但数据显示,“一带一路”18个重点省区入围2015年中国外贸500强名单的企业以及进出口总额均较2014年有所下降,显示“一带一路”建设仍处于初期起步阶段,政策红利尚待进一步体现。值得注意的是,西藏、重庆、云南、广西所处的西南地区表现亮眼。
(一)“一带一路”重点省区
根据我国2015年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一带一路”建设主要涉及18个重点省市区,大体按照西北、西南、东北、沿海四大区域划分。
位于我国“一带一路”18个重点省区的258家外贸企业入围2015年中国外贸500强名单,同比减少六家,但仍占外贸500强企业总数的一半以上。
这258家外贸企业在2015年的进出口总额为6322.10亿美元,比2014年“一带一路”重点省区外贸500强企业录得的6669.83亿美元下降5.21%,占2015年外贸500强企业进出口总额的47.01%。
其中,“一带一路”重点省区内的258家外贸500强企业进口总额3057.58亿美元,同比下降1.39%,低于这些企业进出口总额的降幅,但与全国外贸500强企业进口总额整体上升1.16%的成绩相比差距较大。
这258家企业的出口总额为3264.53亿美元,同比下降8.54%,拉低了“一带一路”重点省区的外贸进出口总值。
以上数据表明,2015年,我国“一带一路”重点省区进出口龙头企业受外贸不利因素影响明显,“一带一路”建设处于初期起步阶段,政策红利尚待进一步体现。
图3-1:2010-2015年“一带一路”四大重点区域外贸500强企业进出口额
数据来源: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统计学会,新华丝路数据库
分区域细看,开放较早、经济发达、区位优势明显的沿海地区在外贸500强企业当中占据绝对优势。2015年,“一带一路”沿海重点省市共有211家外贸企业入围全国500强,占全国总数的42.20%;其2015年的进出口总额达5228.63亿美元,占全国500强企业进出口总额的38.88%,同比上升0.1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带一路”的四大重点区域中,西藏、重庆、云南、广西所处的西南地区表现亮眼。西南四省区进出口企业入围全国外贸500强名单的数量从2010年的四家上升至2015年的27家。四省区外贸500强入围企业的进出口总额也从2010年的58.82亿美元增长至2015年的517.48亿美元,增长近9倍。该区域外贸企业的表现在2014年达到顶峰,共有30家入围全国外贸500强,进出口总值达709.13亿美元。
图3-2:2010-2015年“一带一路”四大重点区域外贸500强企业数量
数据来源: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统计学会,新华丝路数据库
从积极方面看,商务部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双边贸易总额达9955亿美元。而我国“一带一路”重点省区内外贸500强企业的进出口总额占中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双边贸易总额的份额为63.51%,说明外贸500强企业在稳定推动我国与相关国家积极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取得初期成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长江经济带”重点省区
长江经济带覆盖了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个省市,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
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及长江经济带2014—2020年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的具体内容,提出促进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协调发展,引导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合作、协同发展的区域格局,将长江经济带建设为中国经济的新支撑带。
2015年,长江经济带地区有214家进出口企业入围全国外贸500强名单,比2014年多出六家;其进出口总额达4540.91亿美元,同比下降4.03%;占外贸500强企业进出口总额的33.76%,同比收缩0.96个百分点。
图3-3:2010-2015年“长江经济带”地区外贸500强企业进出口额
数据来源: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统计学会,新华丝路数据库
按具体省区来看,上海、江苏、浙江三地的外贸500强企业在长江经济带中占据绝对多数,尤以江苏为最,显示出长江上游地区依托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在我国对外贸易当中所起的支柱作用。2015年,仅江、浙、沪三地外贸500强企业的进出口额就占到全国外贸500强企业进出口的份额为26%,同比上升1个百分点。
2013年9月,上海自贸区正式成立。尽管上海入围外贸500强名单的进出口企业数量在2013年至2015年呈V字走势,但上海外贸500强企业的进出口额在这三年间却稳步增长,也显示出自贸区成立对上海大型外贸企业形成利好。
图3-4:2010-2015年“长江经济带”地区外贸500强企业数量
四、2016年中国对外贸易趋势分析与预测
2016年中国外贸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下行压力仍然较大,但外贸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一)三月以来外贸形势有向好迹象
2016年以来,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世界贸易额进一步下跌。在此形势下,我国政府大力落实促进外贸稳增长调结构的政策措施,积极效果逐步开始显现。尽管前四个月中国进出口累计有所下降,但三月份以来出现向好迹象,贸易条件继续改善,结构进一步优化,质量不断提升。
海关总署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四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7.17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下降4.4%。其中,出口4.14万亿元,同比下降2.1%;进口3.03万亿元,下降7.5%;贸易顺差1.11万亿元,扩大16.5%。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四月,我国进出口总值1.95万亿元,微降0.3%。其中,出口1.13万亿元,增长4.1%;进口8275亿元,下降5.7%;贸易顺差2980亿元,扩大45.8%。
总体来看,今年前四个月,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比重有所提升;对欧盟进出口增长,对美国、东盟和日本等贸易伙伴进出口下降;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极比重提升;纺织服装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长。
(二)全年外贸形势严峻,下行压力增大
商务部最近对全国20个省市进行的调研显示,企业普遍反映2016年的外贸形势总体上比2015年更加复杂严峻,2015年存在的困难不仅没有减少,甚至有加重的趋势。
分析认为,今年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仍然严峻复杂,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下行压力增大。世界经济复苏基础并不稳固,增长速度缓慢且分化严重,经济结构性问题突出,国际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经济前景总体不乐观。
1、全球贸易陷入低迷,外部需求总体依然偏弱
据世贸组织统计,今年前两个月,全球71个主要经济体(占全球贸易额90%左右)进口额合计同比下降8%。
(1)世界经济增长低迷,分化加剧,难有根本改变
在全球经济总体弱势复苏的大背景下,不同国家之间经济状况的差异扩大。发达国家经济出现回暖迹象,增速从低谷缓慢爬升,对全球经济的贡献增强。特别是美国经济复苏总体稳定,居民消费能力与预期提高,但经济增长水平仍低于危机前,企业投资波动性较大。欧元区需求不足问题依然突出,且“难民潮”加剧了成员国内部的政治纷争和成员国之间的离心倾向,增加了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受结构性改革滞后、大宗商品价格走低及政策空间收窄等因素影响,多数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呈明显放缓趋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最新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中再次下调对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期,预计2016年全球经济增长3.2%,其中发达经济体增长1.9%,新兴经济体增长4.1%。
(2) 美联储加息可能引发国际商品和金融市场新一轮震荡
随着美国经济逐步恢复,美联储加息时点日益临近。美联储加息可能推动美元进入较长的升值周期,吸引国际资本回流美国,引发国际商品和金融市场深度调整。从历史经验看,在美元升值周期,大宗商品价格易跌难涨,新兴金融市场往往经历资金净流出局面。目前不少新兴经济体经济正处于困难阶段,结构性改革进展迟缓,经济增长动力欠缺,财政金融状况比较脆弱,在美联储加息的冲击下,部分国家和地区不排除发生区域性危机的可能。
(3)国际贸易投资面临新变局
与世界贸易低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全球跨国直接投资(FDI)强劲反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2015年全球FDI大幅增长36%至1.7万亿美元,创金融危机以来新高。但全球FDI的高增长主要由跨国并购而非绿地投资推动,投资的活跃并没有转化为生产能力的扩张,对贸易发展的带动作用较为有限。2016年2月4日,美国、日本、加拿大等12个国家签署《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协议,使TPP正式进入各成员国完成国内程序阶段。与普通的自贸协定相比,TPP涉及议题更多、开放水平更高,长期来看可能影响全球经贸规则的走向,也将推动亚太地区贸易投资格局出现新的调整。
(4)大宗商品市场走势不确定性上升
2016年1月下旬以来,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出现一轮上涨行情,石油、铁矿石、有色金属价格均较低点明显反弹。展望2016年全年,世界经济尚未进入稳固的复苏阶段,全球市场需求低迷,加上大宗商品产能过剩问题依然突出,商品价格持续上行缺乏有力支撑。在供需脆弱平衡的情况下,市场对突发事件和政策变动高度敏感,反复震荡将成为市场新常态。中东、北非、俄罗斯等主要原油出口地区均面临较高地缘政治风险,全球石油供应的不确定性较大,可能成为短期油价波动的重要诱发因素。
2、中国的传统竞争优势进一步弱化
近年来,随着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持续上涨,中国传统出口竞争优势有所弱化,而新的竞争优势尚未形成,导致部分出口订单和产业向周边等新兴经济体转移。表现在贸易数据上,2007年加工贸易在出口中所占比重还在50.7%的较高水平,到2016年一季度已降至32.9%。2010年,中国在美国、欧盟劳动力密集型产品进口市场中的份额分别达到50.6%和47.9%,2015年分别降至47.1%和43.6%,而中国周边的一些新兴经济体在美欧市场份额持续上升。
近几年,中国新兴产业、新型商业模式出口较快发展,大型成套设备等资本品出口好于总体,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竞争力仍有差距,短期内难以弥补传统优势产品出口低迷的影响。
3、各类贸易摩擦的影响愈发凸显
2015年,多边贸易自由化有所进展,世贸组织《信息技术协定》扩围谈判达成全面协议,成员国对《贸易便利化协定》的批准稳步推进。但在全球工业产能过剩、国际贸易大幅下滑、份额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一些国家试图通过贸易限制措施保护国内产业,全球范围贸易保护主义升温,中国外贸面临的外部政策环境趋紧。
根据世贸组织2015年底发布的贸易限制措施报告,世贸组织成员国仍在实施的贸易限制措施超过1900项,2008年以来出台的贸易限制措施中75%仍在实施。在此背景下,中国遭遇的国外贸易保护主义压力明显加剧。今年一季度,中国出口产品已遭遇37起贸易救济调查,同比增加55.6%。特别是钢铁行业遭遇多个国家贸易救济调查,出口形势严峻。
(三)我国外贸步入中低速增长或将成为新常态
1、年内外贸降幅将逐步收窄,“提质增效”是关键
尽管严峻复杂的外部形势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国内经济依然处在下行压力中,我国外贸仍具备综合竞争优势和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今年以来,国家对外贸发展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一系列促进外贸稳增长调结构的政策措施,通过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清理和规范进出口环节收费、加强融资保险支持等政策降低贸易成本,鼓励发展跨境电商等新型商业模式,为外贸发展营造了更加有利的政策环境,将有效提振进出口企业信心,增强企业接单能力。
从年内趋势来看,预计2016年我国外贸总值与2015年大致持平,小幅上升的可能性相对较大一些。出口大幅回暖可能性不大,降幅将呈逐步收窄走势,整体或低迷增长。当前,我国外贸正处于从“提速增量”的成长期向“提质增效”的成熟期过渡的关键阶段,与速度增长和规模扩大相比,提升质量和优化结构是当前我国外贸发展的重要任务和目标。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外贸低位增长甚至负增长均是新常态的正常显现。
2、“一带一路”建设对外贸的贡献率将逐步显现
中国与相关国家积极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取得一系列阶段性成果。外贸层面,今年一季度,中国对部分“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出口保持增长。其中,对巴基斯坦、埃及、俄罗斯、印度等国的出口(以人民币计)分别增长26.3%、6.3%、6.1%和6.1%。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联系紧密,相互依赖加深。“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为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迅速,商品需求越来越大,同时由于美国、欧盟等国的消费疲软,也导致了中国的出口向新兴市场国家转移,使得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往来日益密切,彼此的贸易依赖程度也在普遍加深。中国经济在过去十多年保持高速增长,对石油、矿产原材料等各种资源产品需求旺盛,这也使得“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中国出口的依赖程度同样在提高。可以预见,“一带一路”建设对我国外贸的贡献率将逐步显现。
(本报告由中国经济信息社、中国对外贸易500强企业俱乐部联合发布。)